快评丨允许超龄农民工进工地上班,民生与安全不可偏废

来源 :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时间:2023-06-01 14:59:30

快评丨允许超龄农民工进工地上班,民生与安全不可偏废

允许超龄农民工进工地上班,不只关涉安全,更攸关民生,两者不可偏废

近日,江苏省住建厅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施工从业人员“建安码”系统试点应用的通知》。通知要求,试点地区对超龄建筑工人数量设定比例上限。这意味着,江苏省不再“一刀切”禁止超龄建筑工人进入工地工作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近年来,全国多地发布建筑业“清退令”,包括60周岁以上男性、50周岁以上女性以及18周岁以下人士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。“清退令”下,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生计遇到困难,引发社会舆论关注。

出台“清退令”的本意,是通过限制企业雇佣超龄农民工的方式,来减少安全隐患。其核心出发点,是为了保护弱势人群。但随着出台政策限制超龄农民工进入工地的地方增多,甚至个别地方还存在将年龄扩至55岁的限制加码,这让相当数量的大龄、超龄农民工失去了建筑行业从业资格。

笔者有位表哥,今年快要满60岁了。作为第一代农民工,他长年奔波于多个省份的建筑工地,用自己的劳动独自养育了一对儿女。虽然他身体健康,可以再干几年,可仍禁不住为“清退令”发愁:一旦年龄到点,就没有工地敢要他了。

像表哥这样的大龄农民工群体并非小众。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,2022年,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,其中,50岁以上农民工约有8632.1万人,占比29.2%。

超龄农民工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安全问题,更是民生问题。近期,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,他们随着城市化大潮进入城市,是城市的建设者,是城市繁荣的促进者、见证者。如今,这个群体步入老年,到了逐步退出就业市场的阶段,其就业和养老牵动人心。
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,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方面明确提出,要“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”。劳动就业权是人们基本的权利,如何在风险防范与劳动权益保障之间保持平衡?这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治理题。

江苏此次出台的试点政策,仅在盐城市本级、扬州市邗江区、镇江市句容市三个区域内所有在建项目试行。步子迈得不算大,但仍是修正一刀切“清退令”的可贵尝试。通过政策优化调整,体现出对相关群体的人文关怀,也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。

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,大龄农民工基本属于低收入家庭,其务工需求量依旧很大。农民工退出劳动力市场,与城里人“到点退休”有所不同。在许多人观念中,只要身体允许就会继续干,其退出必然也是渐进的。比如到了60岁,体力好的农民工可以继续留在建筑业等行业,赚钱养家;到了65岁,体力下降,他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简单的服务业工作。

这就决定了,对这个群体的行业性禁入,必须兼顾民生与安全,不可执于一端。对此,越来越多的地方认知深化,开始为超龄农民工“清退令”松绑、纠偏。比如,安徽、江西、四川等地,也逐步实行柔性用工管理,比如分岗位确定用工年龄,并对超龄工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、加强安全教育。

允许超龄农民工继续从事建筑业,于各地政府也是一种“自我加压”,意味着政策和管理都要更加精细化。在用工源头上,要做好超龄农民工体检管理,确保超龄农民工身体合格,减少安全隐患。在工地管理上,用数字化系统实现精准到人头的管理,确保不突破用工限制比例。在安全服务上,依法化解劳动争端,保障劳动者报酬获取、工伤保险等权益。

只要用心用情关爱超龄农民工群体,他们的就业之门便可开得更大、他们的养老之虞亦会得到缓解。

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

编辑 赵瑜

红星评论投稿邮箱:hxpl2020@qq.com

X 关闭

  • 热门推荐

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

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

版权所有 京津冀休闲网所有